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热点 > >> 内容页

讯息:教育的“诗和远方”在哪里?余杭一所乡村小学对“诗礼育人”的探索

2023-04-04 12:20:30 来源:杭州日报

每天下午4点20分至5点10分,是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(以下简称“瓶窑一小”)的第二托管时间。今年初,瓶窑一小利用这50分钟时间,开设了一门诗词吟诵课程。开课以来,参加这门课程的40名学生从不缺席,各个颇有收获。

瓶窑一小参与诗词吟诵班的学生


(资料图)

打开认知的“大门”

来自五年级二班的杨书涵清楚地记得,第一次走进课堂,听老师吟诵《望海潮》的情景。“我当时的感受是吟诵太神奇了。”杨书涵说,在她过往认知中,吟诵诗词就是从头念到尾,读的速度越快就意味着对诗词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越深,“而在吟诵课上,老师带着情感在品读诗词。”

杨书涵(中间)

随着课程的开展,杨书涵对老师吟诵《望海潮》时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“‘东南形胜’,‘东南’二字的语速很慢;‘钱塘自古繁华’,老师会把‘繁华’二字加重。”杨书涵说,学习吟诵次数多了,自己仿佛顿悟了,能洞穿历史,感知到古人写作时的情感,对诗词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。

无独有偶,同为五年级的姚淑涵也有类似的感受。“我以前认为,诗词需要不停背诵,很难、很烦。学习吟诵后,我觉得诗词很美,对仗工整、朗朗上口,背诵它就好像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。”

引出一片“试验田”

对学生而言,学习吟诵是打开认知诗词美感的“大门”。那么,现代教育还需要学习吟诵诗词吗?吟诵诗词究竟学了啥,又教了啥?

“学习吟诵,就是学习字的平长仄短、平低仄高,学习句的语调高低、入短韵长。”瓶窑一小语文老师陈欣雯说,“以前教诗词,很少学习平仄,大多只关注句尾的押韵。而诗词吟诵课程有着规范的‘文气谱’,学生在字词的读音、读法上,会更注重平仄腔调,重拾诗词被遗忘的美感。”

诗词吟诵班学生学习吟诵诗词

在瓶窑一小语文老师汤成臣看来,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浓缩于包罗万象的诗词中。老师通过吟诵课堂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宝库,就等于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,富养了学生的精神。“学生能学会‘大王叫我来巡山,我把人间看一看’,就能学会‘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’。”汤成臣说,吟诵诗词看似对学生的未来无实际用处,实则是一种无用之用。“吟诵诗词可以塑造他们的心智,丰富他们的感情,甚至温暖他们的整个生命。”

就像姚淑涵,在业余时间会把自己学到的诗词教给妹妹;杨书涵在和伙伴春游赏花时,看到美丽的樱花,彼此会忍不住念出和樱花有关的诗句。正如知名文学家顾随先生所言:“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。”在这片诗词吟诵的“试验田”上,瓶窑一小的学生总是会比别人强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:也许是离别时,吟诵出“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”的浪漫;也许是挫败时,心中那一句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万丈豪情……

探索教育的“诗和远方”

今年二、三月以来,瓶窑一小诗词吟诵班的学生,带着不同类型的吟诵节目,在余杭区纪念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113周年大会、瓶窑镇宋韵知书“学有礼”诗词大会上,呈现出精彩表演,连获好评。为什么瓶窑一小能够把诗词吟诵火速带“出圈”?因为学校为诗词文化构建了一片良好的场域。

诗词吟诵班学生在余杭区纪念“三八”妇女节大会上带来精彩标题

“我们通过纳入课程、融入课堂、列入课题等‘三课’联动,对诗词教育开展了多年研究。”瓶窑一小校长王建祥介绍,学校开设了“诗韵飘香”校本课程,精选贴近小学生生活、小学心理的诗词,编写了《经典古诗词诵读120首》和《走进国学》两本古诗词校本教材。学校把诗词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,以教学促诗教,以诗教促教学。同时,学校还把诗教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,成立了教师诗词研究社,研究诗词教学和创作,不断夯实诗词底蕴。

因为在诗词教育上的长期坚持,学校先后收获余杭区诗词楹联教育基地、浙江省诗教先进单位、瓶窑镇“文明圣地,亭市有礼”培育单位等荣誉;学生收获的则是语言文字能力和思想情操的双重提升。这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,对一所乡镇小学来说实在难能可贵。

诗词文化地负海涵,因此诗词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有诗词,而是要拓展到教育的更深层面。“瓶窑一小的办学理念是‘立品教育’,以诗养性,以礼立品。”王建祥说,学校将以吟诵诗词为支点,在坚守学生立场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,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“诗”和“礼”的深厚底蕴,通过营造环境、树立榜样、规范行为、参与体验、激发梦想等方式,培养品行端正、品味高雅、品德高尚的新时代“创想”少年,撬动“诗礼育人”特色品牌建设,探索教育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
【后记】瓶窑一小始建于1906年,是一所百年名校。学校《百年校志》中记载:“1929年,国家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曾来校视察,给师生作简短讲话。”众所周知,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,他说:“美感者,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,介于现象与实体世界之间,而为津梁。”学校在传承先生思想的同时,不断审视自我、与时俱进、持续生长。我们期待着这一趟“诗意之旅”能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,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劲动力。

关键词:
分享到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非洲时尚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